- · 中国文学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中国文学研究》投稿方[01/26]
- · 《中国文学研究》期刊栏[01/26]
孙新堂:《路灯》照亮中拉文学交流之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不久,由孙新堂选编、翻译的中西双语版胡弦诗集《星象》出版,哥教育部向600所全国公立中小学捐赠此书,并开展“全国中学生读胡弦”活动,组织学生通过随笔、诗歌、绘画等方式
不久,由孙新堂选编、翻译的中西双语版胡弦诗集《星象》出版,哥教育部向600所全国公立中小学捐赠此书,并开展“全国中学生读胡弦”活动,组织学生通过随笔、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读后感并结集成册。哥国政府还邀请了歌手将胡弦的两首诗歌谱成曲、伴着吉他演唱作为推广。“这件事让胡弦本人也倍感兴奋,这说明,中国诗歌在拉美西语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盛况,做诗歌在拉美可以达到想象不到的高度。”孙新堂笃定地说。
“路灯”照亮中拉文学交流之路
中国诗歌大洋彼岸遇知音
孙新堂在颁奖典礼上说,此时此刻(北京时间上午九点多),中国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而西半球的拉丁美洲星光灿烂,华灯初上。《路灯》西语版是一盏明灯,温暖拉美读者的心灵,照亮中拉文学交流之路。
“拉美民众喜欢诗歌,中国作家借此文化契合点参与到当地诗歌节、文学节和书展等活动,产生了奇妙的精神共振和人文交流。”孙新堂回忆,有一次中国诗人周瑟瑟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上朗诵了一首关于母亲的诗,台下一位巴拉圭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活动结束后仍有读者找周瑟瑟交流提问,甚至请求签名。“诗歌可以跨越国别与民族,抵达人类心灵相通的地方,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中拉文化交流的途径。”孙新堂说。
此外,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也参与到本书的翻译,多次在线上与汉学家、中国作家切磋交流。莉亚娜表示,拉美学生借此更加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文化,增进了中拉学者间的沟通,传递了美好的情谊。
莫言(右二)、孙新堂(左一)访问智利聂鲁达基金会。
2014年,在拉美工作的孙新堂来到阿根廷首都的雅典人书店,仅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几本中国书籍:《道德经》《孙子兵法》,这让孙新堂心里五味杂陈。“当地人对中国文学的认知还停留在古典作品,即便是大学生、教授这样的知识阶层,也对当代文学知之甚少。”如何让拉美读者了解当前多元而立体的中国文学?如何改变单向的中拉文学交流现状?成为孙新堂心头萦绕不去的思考。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做点事情呢?莉亚娜在和中国译者范童心散步时萌生了这个想法,立马给我打电话,我们一拍即合!”讲起这本书的缘起,孙新堂津津有味。更有趣的是,本书取名“Los cuarenta de la cuarentena”,西班牙语中“隔离”一词的词根正是“四十”。“这样的构思不仅读起来有个谐音,在文意上四十天隔离期阅读四十篇小说,产生了奇妙的互文效果,让人过目难忘。”
除了增进中拉作家间的对话,孙新堂还向拉美各国的出版社和文学杂志推介中国文学作品。在他的协调下,拉美发行量最大的诗歌杂志《笔记本》、智利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杂志《辛普森七号》、阿根廷著名文化刊物《当代》相继推出或正在推出中国文学专刊,均为刊物历史上第一次。
“中国诗人之所以能够在拉美觅得知音,是因为中拉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孙新堂认为,中拉诗歌交流基于相似的口语习惯。比如墨西哥的纳瓦特尔语、秘鲁的阿伊马拉语和智利的马普切语等拉美原住民语言虽然遗失了文字符号,但仍保有着口语吟唱的传统。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自古代周朝的《诗经》《楚辞》到西汉乐府诗乃至宋词曲牌,亦形成了唱诗为歌的文化习惯。与此同时,拉美民族随性浪漫的性格特点与中国人忠诚内敛的品格形成了互补。“拉美人热爱生活,音乐响起来肢体动作就得跟上,高兴了就马上要朗诵一首诗歌。”孙新堂笑称,“云南作家存文学到了拉美大为感叹,说这就是我的家。”
2022年新一期《路灯》墨西哥版在该国所有Sanbors书店上架
于是,孙新堂策划组织了“中国作家讲坛”“中国诗歌工作坊”等项目,邀请莫言、刘震云、韩少功、麦家、于坚、西川、蓝蓝等40多位中国知名作家和诗人访问拉美,在当地大学、孔子学院、聂鲁达基金会等机构举办朗诵会、讲座等交流活动,直接与当地读者、作家、评论家交流对话。
此外,墨西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智利辛普雷门特出版社、阿根廷拉丁美洲出版集团等二十余家出版社也开始长期地关注中国文学动态,有了系统性的出版计划,这孙新堂感到“特别高兴、欣慰”。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gwxyjzz.cn/zonghexinwen/2022/0811/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