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2)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14日 04:16:5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文学家要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 (作者:钱念孙,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不过,朱光潜又指出:“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

  3 文学家要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

   (作者:钱念孙,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不过,朱光潜又指出:“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其难就难在文学上的趣味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又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孟子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是对艺术评价“共性”即客观标准的强调。拉丁文的谚语“谈到趣味无争辩”,莎士比亚的名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艺术评价“个性”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重视。就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实践说,尽管在同一地域、同一文化传统和同一时代风尚等因素的制约下,不同创作和欣赏主体会有许多一致性,但也存在不少个性差别,正如有人喜辣、有人嗜甜,有人喜淡、有人嗜咸。文学趣味的分别常常细小微妙,极深厚的修养和极艰苦的磨炼,往往在一词一句是否恰当的毫厘之别上见出。功夫到家的“圈内人”,一看便知是否“入道”;而未下苦功或旁门左道者,无异于外行凑“热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朱光潜认为:“文学的条件本很简单,第一是有话值得说,其次是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作家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广的体悟和观察后,能否用恰如其分的文字把自己独到的体验表现出来,乃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对此,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我们必须有一字一句不肯放松的严谨,才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创作和欣赏需要具备敏锐的美丑鉴别力,否则就会有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他撰写《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下篇,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对当时流行文学的十大弊病逐一痛加针砭。关于作品内容的五病有:侦探故事、色情描写、黑幕表现、风花雪月的滥调、口号教条;关于作者态度的五病有:无病呻吟、油腔滑调、党同伐异、道学冬烘、涂脂抹粉。这里所谈文学上的低级趣味,绝大多数易于理解,无须赘述,此处仅就侦探故事一点稍加阐释,以斑窥豹。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朱光潜诞辰125周年】

  2 推敲文字实际上是推敲思想和情感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因此爱好侦探故事既符合人的天性,也给人带来乐趣。不过,离奇的故事、紧张的情节多半只是文学作品中的粗浅部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关键在能写出真切的境界、生动的人物和深挚的情致。如能真正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越原始的好奇心,去探寻文学家对于人生世相的洞悉和观照,以及他们表达这种洞悉和观照的艺术技巧。优秀作品里的故事多半像树枝竹条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起一园生气蓬勃、锦绣灿烂的藤葛花卉。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如果只求故事而不见其他,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鲜艳而芬芳的花,实有郑人买椟还珠之憾。

   今年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诞辰125周年。以往的朱光潜研究,多将目光集中在他营构的美学峰峦及其审美胜景上。其实,作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著名学人,他对中外文学不仅喜爱之至,而且钻研至深。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北京地安门慈慧殿3号连续数年每月举办一次“读诗会”,使之成为京派文人谈诗论艺的活动中心,也是孕育《大公报·文艺副刊》“诗特刊”的摇篮。他当年主编的《文学杂志》,在创作实绩和理论研究上,都堪称京派文学的门面和标识。他撰写的《诗论》《谈文学》《我与文学及其他》等一系列论著,以说理透彻和亲切有味著称,至今仍受到许多文学爱好者的青睐。这里对朱先生有关文学趣味和境界的见解略作评述,以纪念他潜入文学理论深海探骊得珠的劳绩,为当下文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资料图片

   文学的趣味和境界,包含作品、作家的趣味和境界,两者相得益彰。由于作品为作家所创造,提升作家创作主体的趣味和境界,自是重中之重。恰如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所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gwxyjzz.cn/zonghexinwen/2022/0914/1125.html



上一篇:当代文学在建构自身时如何处理外国文学“资源
下一篇:首次!《复兴之路》《大国重工》《大医凌然》等

中国文学研究投稿 | 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学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