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文学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中国文学研究》投稿方[01/26]
- · 《中国文学研究》期刊栏[01/26]
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1982年7月7日下午,朱光潜(左)、茅以升(中)、宗白华三位老学者在朱光潜家会面谈心 资料图片 再次是审美境界。文学作为一种语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1982年7月7日下午,朱光潜(左)、茅以升(中)、宗白华三位老学者在朱光潜家会面谈心 资料图片
再次是审美境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除了要在结构布局、形象塑造和语言应用等方面匠心独运外,很重要一点是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眼光。只有先“眼高”,才能“手高”。眼高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颇难做到。朱光潜指出,洪迈的《容斋随笔》里载录一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果认为这是好诗,就是审美的误判。此诗固然点出了期盼之事如愿以偿的喜悦之情,但四句各言一境,随意拼盘,既不能形成完整形象,也缺少具体情境描写,见不出诗人真情实感,不过是以韵语的形式叙述某种看法而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诗人在离乱中忽闻战乱结束准备返乡,不仅整个具体情境活跃如在目前,而且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激荡人心。同样是表现欣喜情感的诗篇,前者最多算打油诗,后者才是千古绝唱的佳作。
海明威谈创作,说要诀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认为:“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海明威这句话所作的准确而又形象化的概括。”写作遣词造句很容易按习惯走熟路,因为熟路人人走,走起来平坦而省力。你想描写一个事物,脑中自然会浮出一些常用的陈词套语,用起来也很顺手轻松。但真正的作家恰恰要视这种陈腔滥调为仇敌,要在谋篇布局和命词遣意上开辟自己的蹊径,“惟陈言之务去”。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不肯重复庸常的思想和情感,你的创作就会朝着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开掘。正如朱光潜所说:“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其次是学识境界。文学不单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也是人生世相的反映。培养人格是一套功夫,对人生世相的了解是另一套功夫。这就要多读经典,多深入体察生活。朱光潜说,学文艺“有如堆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很笨重的基础,才可以逐渐砌成一个尖顶来”。通过多读书和多体验生活,储知蓄理,扩大眼界,拓展胸襟,对世道人心的审视和把握才能愈加精当深刻,写出的作品才能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gwxyjzz.cn/zonghexinwen/2022/0914/1125.html